什么是所谓的自驱型成长?

最近刚读到一本书,叫做《自驱型成长》,这是一本讲孩子教育的书籍,全书的主题是讲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主动性,让他养成自驱型的成长习惯,就是具有自己内在的驱动力,可以独立安排的自己的事情,具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作者从人的大脑本身结构来讲,什么地方控制着情绪,什么地方控制着理智,还有什么地方控制学习和记忆,以及哪些行为会损害这些区域,以此来引出一个观点,外界的环境会比较直接的影响人的大脑反应,从而引导了一个人的性格的塑造,这说明,从孩子的角度讲,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所以当你质疑,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是积极上进,乐观开朗,甚至说学习能力很强,而自己的孩子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似乎都缺了点什么的时候,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作者展开话题,从很多方面来讲如何做才能够最大的程度的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比如给予适当的压力、无条件的爱孩子、给孩子空间让他做喜欢的事情、建立孩子的信心等,在这些方法里面,我最认同的,就是关于给与孩子“掌控感”的方法。

“掌控感”不等于控制欲,而是一种能够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表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事情,而且得到别人(家长)的认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够发挥他自己的创造力,又能够享受到事情做完后带来的成就感,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有自信。

我一直认为,自信这种事情,不是别人教的,当然别人也教不了,而是需要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怎么创造?就是通过做一些事情,得到别人认可和赞扬,慢慢的自己在做下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充满信心。

不吹牛的说,我小时候基本就是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的这个类别,第一,我学习成绩比较好,第二,我会用很多小东西做一些小发明,比如用马达和泡沫塑料做一个小船、小车,当别人玩买来的遥控车时,我可以自己做一些玩具跟小伙伴玩,第三,我在学校可以帮老师批改作业、试卷,甚至在一些校园活动的时候,我可以当主持人。在别人看来,我这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反过来去批评自己家的孩子。

但是其实不然,我最开始可能只在一两个点比较好,比如成绩说得过去,那么我父母就不会天天催着我写作业,我在做一些小创作小发明的时候,父母也不会觉得我是在“不务正业”,当我做一个东西失败了,没人知道,那我心里压力就会比较小,当我做一个东西成功了,我就会拿出来炫耀,这样会得到很多人的赞扬和肯定,这样的氛围不知不觉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带给我两个好处,一个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父母并不会太多干涉,就像书中所说,给孩子空间;二是我有信心去尝试更多的事情,并且莫名的觉得我可以做好,即便最后这件事没有做好,所带来的的挫败感很快也会被别的事情的成就感给覆盖,我还是那个自信并且勇于尝试的人。

所以我从小要面对的是如何才能不自负,而不是如何塑造自信。

这方面,我还是要感谢我父母,他们没有一直给我压力让我去做到班级第一,全校第一,而是说只要考到前五就好,多余的精力可以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正是这个思路让我从来没有为了学习的事情太多担心;但是不担心不代表我就没有上进心,当我在别的方面都做到比别人好之后,我就发现只有学习这件事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点,我一向过于自信的性格,让我觉得我应该在学习上也做得更好一些,于是从我自己的内心的驱动力上来说,我很愿意花很多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从驱动力来说,我自己本身的驱动力,要大于外界给我的驱动力,这让我做事具有一些主动权,我觉得这也符合书中所说的“自驱型大脑”。

但是这种驱动力在我初中快要毕业时候发生了转变,因为外界给我的压力和期望远远大于自己能够承受的压力了,虽然我在初中毕业那年还是在拼命学习,但是那种压力和紧张在我进入高中后突然就消失了,于是我开始变得放纵,我会逃课打篮球,包夜上网玩游戏,甚至是打架,我也变成了很多人口中的不良少年,如果不是高三那年自己幡然悔悟,开始奋发,恐怕我连上一个本科大学都成问题。

至此我也很清晰地的认知到,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有问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心里和思维方式就不会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就很难像具有积极向上、良性抗压、乐观开朗的性格。

这本书加强了我对于成长环境决定一个人性格的认识,当然我也会尽力,在我有了自己的宝宝后,给他一个舒适、健康积极的生长环境。

0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